福书网 > 女生小说 > 童年记事 > 珠算测验, 排骨年糕和牛肉汤面

珠算测验, 排骨年糕和牛肉汤面(2 / 2)

同样是吃点心,一付大饼油条(一只大饼加一根油条)要七分,虽然也能填饱肚子,但怎么比得上八分一碗热气腾腾、清香扑鼻的阳春面呢(有的地方阳春面只卖七分,但一些饭店则收一角)。听晓萍大伯说那高汤是用牛肉骨头和鸡骨头等用小火熬出来的。那细面是软而不烂,韧而不硬。上桌前加一点雪白的猪油,再撒上一点碧绿生青的葱花,鲜香扑鼻而来,看着那猪油慢慢地化成朵朵油花,令你胃口大开。

听晓萍大伯说,本来阳春面是叫光面的。这我也知道,阿婆就叫阳春面为光面,因为从前穷人才吃光面的,所以她不让我吃。讲讲是光面,但味道相当好,所以旧上海穷人进面馆,大多数都叫碗光面,他们袋袋里铜板少。老板也晓得,光面不好听,因为没浇头,不如喊碗大排面、焖肉面、牛肉面、油爆虾面、鳝糊面和熏鱼面来的光彩。有位面馆老板就想办法,给光面换了个好听优雅的名称:阳春面。我猜想大概是青青的葱花有阳春的意思。

由于刚开市,锅里的面汤水相当清亮。在它的边上还有一个大铝锅,锅里熬的是牛骨头,上面是一层厚厚的牛油。这汤看上去平静,而油层底下老汤却在沸腾,那些美味的大块牛肉和牛骨头在慢慢地翻滚,温度比开的水还高,这样牛肉和骨头才焖得烂,汤更鲜。有了咖喱粉,那汤是深黄色的,味道好香啊。

德明说这叫老汤,可能烧了几年都没熄过火。小黄说不可能,这炉膛每年就要修一下。其实上半年我就看见这两个炉子在大修,但这汤熬了几个礼拜是毫无疑问的。不过听晓萍大伯讲南洋桥的“杀牛公司”(肉类加工厂)的老汤有相当年头了。有时它也对外出售,五分一大碗,上面是一层骨鲜(骨髓),鲜美至极,用来作面条和馄饨的汤是再好不过了。我和德明都去买过。

旁边还有个铝锅在突突地冒热气,它是用来消毒碗筷等的。这时,一个师傅拎了两个铁丝圆筐,里面是一大叠碗,另一筐是调羹、小碟子和筷子。他把碗轻轻地放入开水中,只一会儿就拎了出来,再放入另一个筐子。这就算消毒了。

大铭买好筹子也挤了进来。下(煮) 面前师傅问我们要什么样的面。他们都说面要硬一点,这样面有韧筋,吃口好。而我却要稍微烂一点的,这样面涨得足而且易消化,小时候烂糊面吃惯了。

那师傅从竹盘子里拿出六盘盘好的面条,用手抖抖,像撒胡椒粉一样把面撒在翻滚的水中。一、两分钟后,他用两根长得出奇的筷子在锅里捞了几下,捞起面后一折三返地盛到了一个铁丝撩丝(宁波话:漏勺)里,再轻轻地倒入碗中,那面就整整齐齐地躺在碗里。他的手就像一杆称一样,捞到碗里的面都是一个份量。上桌前他从一个碗里抓一把葱,均匀地撒在每个碗里。

最后他才捞我的那碗,他把锅里的面全都捞了出来,再用撩丝把锅底网了一遍,捞出的面全都盛到了我碗里,特别满。他加了两勺子冷水,盖上锅盖,为下一批吃客准备。

吃面一定要趁热,我和德明发出了哗啦啦的声响,小黄和大铭的声音像吸螺蛳。晓萍和海伦则把那滚烫的面挑得高高的,用力吹气,她们怕烫。我喝了一口汤,那牛肉汤的鲜香从嘴巴一直鲜到胃里。太平桥的牛肉面就是靠这鲜汤。

突然,晓萍说这碗没洗干净。我看那碗,由于年头长了,那咖喱就像颜料一样留在了碗上。我告诉晓萍这没关系,但不能用手绢去擦咖哩汤,那染上去的黄颜色几个礼拜都洗不掉。

这时德明拍拍我肩膀,原来师傅在切牛肉。我盯着那一盘盘切好的牛肉,不知是口水还是汤水滴滴答答。见我这般,晓萍问我是不是想尝尝那牛肉的味道,她请客。我没点头,那小小的一盘白切牛肉要一角五分,也就七、八片,我们每人一片,她自己就所省无几了。德明却说他很想尝尝。

晓萍对那师傅说她要一盆牛肉,小黄说他也要一盆,大铭当然不甘示弱:“我跟他们一样。” 我嘴上不让他们买,心里却希望他们多惯惯派头,让我们也饱饱口福。那三盆牛肉上桌后,我、德明和海伦每人分到了两片。小黄拿了几个小碟子,倒上鲜酱油。德明从别的桌上弄来了一点辣(火)酱,他嫌这汤不够辣。

那牛肉面汤浓味鲜,透着浓浓的咖喱香,面煮得恰到好处,那白切牛肉酥烂鲜香,别有风味,更是好吃。我今天总算是吃到香,喝到辣了。

晓萍说这碗面下去,她晚饭就吃不下了。海伦也这么说。我对她们说这样的面我可以再吃四碗,德明说我吃几碗他也能吃几碗。晓萍就说我们是饭桶,只晓得吃。

吃完面,我们像猫一样,都用舌头舔舔嘴巴,不敢用手绢去擦。德明随手从桌上的小碗里拿出一张小红纸条,放在自己碗里。“哎,德明,你又没有传染病,为什么要放在自己的碗里啊?” 晓萍知道德明的手又痒了起来。

“我要叫他们多消消毒,卫生一点。”

现在许多饮食店的桌子上都放着一只小碗,里面是些小红纸条。台子上的小告示提醒吃客:“如你患有传染病,请在自己的餐具内放一张小红纸条,我们会重点消毒的。谢谢。”

回家的路上大铭要大家明天来吃炒面。那炒面是一角两分一客,炒得是浓油赤酱,香味扑鼻。那面条发得像细筷子一般粗,却有咬筋。再加上几棵碧绿生青的小菠菜,味道没得说,吃完后嘴上还留有厚厚的一层油。四班的大龙妈炒得最好,只要她在炒面,生意就特别好。小黄却说还是去尝尝新城隍庙洪长兴的清真牛肉面,顺便看看人家怎样吃涮羊肉,我们也去做一趟回族人。我说还是去沧浪亭吃葱油拌面,上面一小撮开洋。那个香啊,什么面也比不上。

德明摸了摸口袋:“还是下个礼拜来吧。” 依我的实力,能吃上炒面要等到下下个礼拜,不过“鲜得来”的排骨年糕我早晚是要去尝的(我第一次尝“鲜得来”的排骨年糕是在一九六六年的冬天。□□初期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