至于那段在纽约的初遇,我知道有些造作。我只是太想表达出,纽约的感觉。纽约是,要有无数次擦肩而过才有可能会有一次面对面相遇的机会,甚至两个人的故事可能会等到离开了纽约后才会开始。当我制片那个在纽约拍摄的国内电视剧时,我也对导演说了同样的话。那天,我去看Bryant Park勘景,走在那个巨大的十字路口。我想那个电视剧里的男主作为一个律师,应该在这样的下班时间很疲惫,而女主角作为怀才不遇的设计师,应该很挣扎。也许他随意夹在手间的烟,会不小心蹭到她自己缝制的裙摆。两个人一个说抱歉一个说没关系,就这样匆匆分别,甚至没有心情看清对方的样子。这是典型的纽约瞬间。但导演说,你描述得很美很电影,可国内的电视剧不会这么拍。
至于两位主角,顾盼是我以我本科时很羡慕的一个女同学为原型写的。我羡慕的,是她的个性。她从不出挑,但她善良,真挚,温暖,拎得清,看破却从不说破。我想,如果一些事,如果我能以她的方式来处理,可能会更好。而许观是以我曾经欣赏的一个男生为原型写的,他聪明,有天赋,有野心,很努力,却在一些事上优柔寡断。当我已经鼓足了力气做好准备去恨他时,发现他只是傻而已。2018年的秋天,他来纽约拍杂志,但是我当时已经在长片的剧组了,我很熟的一个AC朋友去给他的拍摄做AC,我对此的感觉真的连我自己都说不清。其实我甚至有点庆幸自己被繁忙的工作绑住,不然我想我会控制不住自己去见一下他。然而我当时最直观的感觉是,对比我们两个如今的境遇,我输了。我知道讨论输赢是不对的,但我的天性导致我本能地觉得,自己输了,羞于再次面对他。
结束长片,我就来了盐湖城做这份圣丹斯电影节的工作。这是我梦想了很久的电影节,我没有考虑任何事情就接了Offer. 我从没想过,四面环山的盐湖城会比纽约还冷,是我所来过的最冷的城市,但我却在风里想起了为一个生在南方的男生动心时的温度。周期性地怀念台湾往事,已经成了我的习惯。
今天是我25岁的生日。之前22岁,23岁和24岁来临的时候,我没有任何感觉。但25岁的来临,让我不由自主地紧张了一下,好像是到了可以任性的期限。但我知道,这种感觉会最终输给对生活的无能为力,我终究还是要继续走下去,走到我的26岁,30岁,以及更远。
我想,这会是我最后一次很任性的,发散过多个人情感的写作了。
很感谢了,如果你看完了这个故事的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