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2章 教导李承乾(1 / 2)

贞观十年春,料峭的春寒仍笼罩着整个长安城。御花园中,梨树光秃秃的枝干在寒风中显得格外萧瑟,尚未抽出一丝新芽。然而,李世民却做出了一个令人费解的举动,他命人移栽三百株牡丹入园,一时间,御花园中忙碌不堪,泥土的气息与移栽工人的吆喝声交织在一起。

就在这个时候,赢挚接到诏令,被紧急召至太极殿。太极殿庄严肃穆,殿内弥漫着一股厚重的气息。赢挚步入殿中,只见内侍正捧着一堆残破的《九章算术》竹简,神色匆匆地退出殿门。竹简上朱批墨迹未干,赢挚一眼便认出,那赫然是李承乾昨夜所书错谬的勾股题解。

李世民坐在龙椅上,神色凝重,他的指尖轻轻叩打着案上的玉镇。玉镇雕刻精美,底纹细腻,赢挚不经意间瞥见,这玉镇底纹竟与骊山工坊失窃的陌刀模具暗合,心中不禁微微一动。

“爱卿可知朕为何焚毁太子功课?”李世民目光锐利地看向赢挚,声音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。

赢挚微微躬身,心中思索着如何回答。此时,他的目光扫到案角堆着的一摞五姓弹劾奏章,这些奏章叠得高高的,似乎隐藏着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。忽然,他发现某份折页中夹着一片冰晶,仔细一看,正是突厥统帅令牌的碎屑。这一发现,让赢挚心中对当前局势有了更敏锐的察觉。

李世民看着赢挚若有所思的样子,并没有立刻催促他回答。大殿内陷入了短暂的沉默,只有李世民指尖叩打玉镇的声音,“笃笃”作响,仿佛敲在众人的心头。

赢挚深知,李世民此举背后必然有着深意,焚毁太子功课、案角的弹劾奏章以及那片冰晶碎屑,这一切似乎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他略作沉吟,缓缓说道:“陛下,太子功课中的错谬或许只是表象,背后所反映的,恐怕是更深层次的问题。”

李世民微微点头,目光中透露出一丝期许,似乎在鼓励赢挚继续说下去。赢挚深吸一口气,继续道:“从这些弹劾奏章来看,五姓势力似乎又在蠢蠢欲动。而这片冰晶碎屑,与突厥之事相关。太子身处东宫,其言行或许受到了各方势力的影响,这其中的复杂关系,陛下想必心中有数。”

李世民听后,脸色微微一变,他站起身来,缓缓走到窗前,望着窗外移栽牡丹的景象,说道:“太子乃国之储君,朕对他寄予厚望。可如今看来,他的学业、见识以及对局势的判断,都还有很大的不足。朕希望他能明白,作为储君,一举一动都关乎国家的未来。”

次日寅时,天色还未完全亮透,长安城仍沉浸在一片静谧之中。李承乾被带出东宫,在侍卫的引领下,来到了太医署药圃。药圃中弥漫着一股草药的清香,各种药草在朦胧的夜色中影影绰绰。

赢挚早已在此等候,他手中拿着一个标准斗,见李承乾到来,便将标准斗倒扣在他掌心,问道:“殿下可知这量器容粟几何?”

李承乾自幼接受皇家教育,熟读经史子集,对《九章》术数更是颇为精通。他不假思索地报出了答案,声音中带着一丝自信。

然而,赢挚却并未露出满意的神色。只见他突然拔剑,寒光一闪,三株牡丹应声倒下。李承乾被这突如其来的举动吓了一跳,瞪大了眼睛看着赢挚。

赢挚看着李承乾,神色严肃地说道:“殿下量的是花株间距,用的是算学之法。可百姓眼中的量器,量的是一家口粮,关乎生死存亡。殿下身处东宫,享受荣华富贵,可曾想过民间百姓的疾苦?”

李承乾心中一震,脸上的自信之色渐渐褪去。他低头看着手中的标准斗,似乎开始思考赢挚话中的深意。

就在这时,程咬金推着三百石粟米来到了药圃。粟米装在麻袋里,麻袋上皆印着五姓粮铺的标记。赢挚走上前,引李承乾触摸粮袋暗纹。

“殿下仔细摸摸,这粮袋暗纹之下,藏着世家的私心。”赢挚说道。

李承乾依言触摸,手指在暗纹处摸索着,忽然,他摸到了一个铜片机关。他的指尖微微颤抖,心中涌起一股不祥的预感。

此时,远处传来百姓的哭嚎声。那声音在寂静的清晨中显得格外凄厉,刺痛着众人的耳膜。赢挚说道:“殿下,这是百姓为缺粮而发出的悲声。世家在斗底加夹层,每石克扣三升,已经十年了。这些被克扣的粮食,不知让多少百姓忍饥挨饿,流离失所。”

李承乾的脸色变得十分难看,他握紧了拳头,心中既有对世家贪婪的愤怒,也有对自己以往无知的愧疚。他抬起头,看着赢挚,眼中露出坚定的神色,说道:“先生,我明白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