福书网 > 都市言情 > 从牧野之战开始的千年世家 > 第510章 新皇继分陕而治,伐无道天下卒制

第510章 新皇继分陕而治,伐无道天下卒制(2 / 2)

六月十五日朝歌东,白焰设坛阅兵,亲送出征部队:

白枢领五千、五兵、骠骑、强弩四营,并两万新军,合兵四万,兵发广平。

元安领精卒营,并一万新军,合兵一万五千,发顿丘,接取阳平。

在白国军制中,分为精卒和练卒两种士兵。

其中精卒比练卒的军饷高,装备也更加完备,如白国六营,就全是精卒,三万人,野战中,可抵敌方十万大军。

而新招募的三万新军,就是练卒,与晋军的装备差不多,都是皮甲,武器也都是常规的制式装备,但比之晋军好的地方就是,满卒满饷,故而士气比之晋军要高一些。

今天下士卒,按照来源、训练程度、兵甲配备分为三等:

一等就是如白国六营这样的精卒,兵甲精良,经验丰富,以一当十。

其他诸如晋军各将领手下的亲兵营;汉赵诸王手下,通过部落中遴选出来的宗室骑兵;王浚通过招募鲜卑各部勇士,所组成的禁军骑兵;

石勒依靠羯人同乡,以及多次大战积累起来的亲骑营;王弥多年转战,幸存下来的老营都可以归于此类。

他们多以千人、百人为建制,不会超过五千人。

这些军队大多是百战老卒遴选,或者发榜招募而来,士气高,训练足,受到将领的重视,故而装备好。

二等就是各方镇的正卒,也可称之为正规军。

他们都是通过征召而来,经过了一定的军事训练,但是很快就被拉上了战场,大多都是为了混一口饭吃,打得过就打,打不过就跑。

因此若带着正卒作战,决胜的关键,主要看领兵将领。

另外,还有各势力所属的骑兵部队,因为先天优势,算得上精卒与正卒之间,是最强的正规军。

三等为杂卒,也就是各地的斩木为兵的流民军,以及鲜卑、匈奴等部遇到危机时,可以上马为兵的牧民。

这个群体人数最多,如今因为中原各地都在胡人的铁蹄下,故而多者十数万,少则数万,游荡于河南、河北、山东等地。

他们没有训练,没有防甲,有的只是手中的棍棒、农具,为了求活而战。

不过游牧部落的牧民,在战事也会聚集起来作战,他们因为先天优势,战力要强于普通流民军,只不过肯定挡不住正规军。

但其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,他们是位于幽冀大地的“乞活军”,虽然也是斩木为兵,但是凭借着北方容易获得的战马资源,实力直逼正规军。

只是他们人数太少,一般以千人的数量出现,又太过于分散,故而不成体系。

六月二十七日

白枢领兵抵达邯郸,与司马交战于邯郸城下。

司马交溃败,由于白国骠骑追的急,司马交只得绕过邯郸,朝着易阳而去。

此战白军斩首九百,俘获三千人。

六月二十九日

白枢攻占易阳,司马交接着败退至曲梁。

同日,白安东将军元安,在阴安击溃顿丘太守田普与阳平太守岑存的三万联军。

田普引溃兵退入顿丘城,岑存被白军俘虏。

七月二十日

元安引兵包围顿丘,顿丘太守田普带着五千守军,誓死不投。

元安四面围住顿丘,然后另派破虏将军白德领兵五千,带着岑存,攻取阳平。

七月二十五日

白枢一路攻破曲梁、广年诸县,并在广平南五十里处,击败司马交埋下的伏兵,兵临广平城下。

司马交一面据城力守,一面以“唇亡齿寒”的道理,急忙派人向王浚、刘琨等求援。

八月三日

元安在城内大户的配合下,于夜间袭破顿丘南门,顿丘城破。

田普自缢于府衙,以下三千守军,皆降。

八月四日

顿丘下属卫县,递交降表。

元安留下偏将领三千人驻守顿丘,等待朝歌安排,接收卫县,自引大军向阳平而去。

八月十日

阳平在岑存的配合下,各县纷纷传檄而定,只有清渊,因为有司马交军队驻扎,没有投降。

八月十五日

元安、白德兵临清渊城下。

在元安秘密与城中官吏联络下,清渊县令于当夜,带着县丞、县尉等二十余小吏,以及数十名衙役,劫持了司马交派来驻守清渊的主将,逼迫其开城投降。

八月十六日

元安不费一兵一卒,使得晋军驻扎在清渊,用来防备侧翼的三千人,皆降。

八月十九日

元安动身,继续向北,支援广平战场。最近转码严重,让我们更有动力,更新更快,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。谢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