劝进(2 / 2)

那婢女无奈,只得回身,缓缓地抬起头。

这……

我看到她的脸,有些惊讶,道

“尉迟……”

她不是在我的甘露殿里么,怎么这会儿又跑到两仪殿来了?

我回过头,看向海秀,她咽了口吐沫,为难道

“这……前两日……何总管……来要的人……”

言毕看向了何泉。

我心下怀疑,也不知是自己过于敏感,还是什么原因,我总感觉有些什么我不知道的事情。

“是朕让何泉去要的。”杨坚道。

我不明,回过头看着他,他到

“上次在云阳宫,我看你似是对这些罪臣之后仍是心有不快,便叫何泉把你身边这些身份不干净的都摘了出来。让他挑了些能干的放在身边帮忙,其他的就送到别宫,或是留在阿三身边照顾了。”

“哦,原是这样。”我道。

杨坚见我疑虑渐消,对那尉迟子摆摆手,让她退下。

我心中仍有疑惑,可是这如今不是当务之急,也便就不在多虑.然而不知为何,心下却不那么放心。

我努力让自己清醒些,至少现在,我还不想疑神疑鬼。

“皇后此来何事?”杨坚问道。

“没事,便就不能来?”我问。

“自然不会。”杨坚微微一笑,道

“阿罗辛苦,这么晚了还跑过来,我自然是关心。”

我听他如此说,倒是暖心,道

“这年岁了,反倒是越发的嘴甜了。”

杨坚看了我一眼,暖暖一笑。

我拿起参茶喝了口,参茶暖胃,天寒之日饮之,果然是好的。

“你这茶真的不错。”我道。

“那就多喝些。”杨坚道。

“你呀,独自在这里享福,可是想过外面的朝臣?”我问,

“都不是些身强力壮之人,我来的时候,看到好几个人都不行了,你也不心疼心疼。”

“他们愿意跪,又不知朕逼他们的。”杨坚道。

“你这就是得了便宜还卖乖,”我道。

我摆了摆手,让殿中下人都下去,道

“说句实话,这朝堂虽然大定,但是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呢。你看他们跪在外面一天,这要浪费多少时间啊。”

杨坚听罢,抬起头,原本有些得意的神色黯淡了些。

我见他没有说话,从袖口取数一本奏疏,道

“这是今日我看到的,长孙晟送来的奏疏。上面说,染干有意联姻,想娶我□□公主。”

“哦?”杨坚听罢,来了兴趣,我把奏疏递给何泉,他上前接过,给了杨坚。

杨坚仔细读了读,放下奏疏,道

“如若真如此,甚好。”

“如此,那些众臣如何还有时间在外跪着?”我道。

杨坚知我所言有理,却未曾应下。他神色有些犹豫,微微蹙眉。

不过片刻,他又恢复了原状,道

“那你让我怎么办?”

“可以了,应下便是了。”我道。

“……”杨坚仍是犹豫,看了我一眼,道

“我不是不答应,是觉得……”

“只是觉得要谨慎?”我问。

“……实不相瞒,我一直不觉得自己可与秦皇汉武比拟。”杨坚犹豫片刻,看了我一眼,却又回避了我的眼神。

“为何啊?”我问。

“……”杨坚叹了口气,没多话。

“可是……可是因为……宇文邕?”我心里约莫是明白了,试探道。

杨坚听到宇文邕的名讳显然是不快,他白了我一眼,却是隐隐的颔首。

“阿延,”我凑近了些,坐在他身边,低声道

“当年你那一番慷慨言辞,难道都是假的?”

杨坚正襟危坐,喝了口茶,却是没看我。

我见杨坚不言,话锋一转,

“你的功业,在我看来,堪比嬴政,强于那刘彻。”

杨坚未曾想到我回如此说,些许惊讶的看向我

“不信?”

我微微一笑,道,

“韩非子曰:自见之谓明。不过这最难的啊,便是自见。你呀,万事皆明,怎的遇到了自己,反倒看不清了呢?”

杨坚看向我,我道

“自后汉末年,天下大乱,算来六百余年。南北朝并立,打打杀杀生灵涂炭。算来这战事甚至比当年战国七雄之争更为惨烈。你平定天下,一统中原,此功业,足矣比拟秦王嬴政。”

“再者此番却也和战国不同,”我继续道,

“战国乃是汉人之争,自己内部打打闹闹罢了。可这次,五胡乱华,鲜卑大族,匈奴,甚至突厥都在我中原大地上驰骋多年。语言不同,文化不同,制度不同,甚至连样貌也不尽相同。相较战国,岂不难上百倍?”我语重心长,拉起他的手,道

“嬴政统一中原,实现了大一统。是第一位一统天下之君主,因此才称始皇。你呢,你是第一个,第一个统一了这个多民的统一帝国的帝王啊!我们的大隋,和大秦不一样。我们的大隋,不只是汉人的大隋,也是鲜卑人的大隋,突厥人的大隋,匈奴人的大隋啊!自大隋建立那一日起,国家的定义也就变了。以前的帝国,只能是一个民族的帝国。而如今,只要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,不管他是什么人,来自哪里,都是我大隋子民。阿延,如此丰功伟绩,自是强于汉之武帝。”

“阿罗。”杨坚见我如此说的慷慨激昂,有些许感动。

“你是这天下之主,马儿所到之处,都是你的领地。你的功业,虽不能说前无古人,但是后无来者,我倒是可以保证。”

我很是自信道。

杨坚疑惑,侧过头斜瞄着我,饶有兴致,却也有些许的感动,还有一丝难以言状的情绪,

“阿罗,你……可真乃奇人也……”

“听进去了,就让那些众臣进来,应下,然后干正事了。”我钻进了他的怀里,柔声道。

“嗯。”

杨坚点点头,命何泉招高熲,鱼庆则,杨素,杨勇和杨英入殿。

几个人进殿之后,便叩拜请杨坚答应封禅。

我坐在一旁冷眼瞧着,杨坚依旧推辞再三,最终“扭”不过众臣恳请,接下了封禅之奏请。然而其虽是决定封禅,却不以封禅为名,只是下旨言皇帝于泰山祭天。决定明年新年,于泰山举行祭天大典。由杨素主持筹备。

如此虽是大臣们不满意,却已经无他选择,算是个折中的做法。

这事儿总算是成了,我也就放了半个心。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至于长孙晟所奏之事,高熲给了个主意。

若是染干奏疏上达,便下道圣旨,让其除了大义公主。除公主之日,便是□□公主下嫁之时。如此,可引起其内部争斗,彼此消耗,而我大隋则坐收渔翁之利。